為滿足全齡段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濰坊高新區以文化社區(文化書院)建設為抓手,將優質文化資源送到群眾“家門口”,讓文明之花在基層沃土扎根綻放。
多元共治:以“小切口”撬動“大民生”
高新區以文化品牌活動為紐帶,打造多元化、開放共享的文化社區,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推動社區文化供給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共建”轉變。浞島社區打造“和韻”文化品牌,創新“紅色議事廳”模式,將文藝匯演、書畫展覽、文化培訓等活動融入社區治理,在解決流浪貓管理、文體設施增設等民生問題時,通過文化活動凝聚共識,推動解決了60余件民生問題;組建“紅立方”志愿服務聯盟,開展“鄰聲傾聽”惠民行動,累計實現群眾微心愿200余個;推行“美德積分”制度,居民參與活動可兌換商戶優惠,兌換服務130余次,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性循環。
精準配送:從“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
高新區充分利用《濰坊市文化社區(書院)建設資源目錄清單》,同步整合區直單位、學校、醫院、社會組織及民間力量,建立覆蓋全域的文化資源庫,確立了區級可下沉的場館資源10個、活動項目資源18個、優質課程32個、師資人才68人。各文化社區精準繪制居民需求清單,以理論政策、健康養生、傳統文化等共性需求,對接市、區兩級資源庫,實現“群眾點單、社區配送”。組織陽光融和醫院、濰坊市中醫院、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到5個文化社區開展15場“中醫生活社區行”“中醫義診中通車”活動,受益群眾3000余人次。鳶都社區打造“梧桐樹下幸福里”社區文化品牌,根據群眾需求清單,聯合新華書店開展“書香進萬家”“書香實踐營”等活動,通過流動書香驛站,縮短群眾與好書之間的距離;聯合濰坊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共同開展“幸福成長--物理公益課堂”,讓孩子們在參與互動中體驗科技的魅力與學習的快樂。
資源整合:讓“沉睡資源”轉化“活力舞臺”
高新區整合盤活基層各類文化設施,著力破解“有陣地缺活力”難題,打造集閱讀、學習、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新空間。高新區新華書店建立“閱伴新華文化書院”,以“書香引領成長·閱讀點亮未來”為主題,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書法、美術、非遺展等活動,實現“文明實踐+閱讀空間”服務融合新模式,成為集文化消費、閱讀體驗、學習成長于一體的群眾精神文化“加油站”。濰柴集團建立“動力文化書院”,舉辦職工閱讀班、親子閱讀班、文藝培訓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藝表演、民俗體驗和志愿服務中,讓職工在參與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
全齡覆蓋:從“種文化”到“眾文化”
高新區以建立服務全體居民全生命周期的開放式文化書院為目標,兼顧不同年齡的群眾文化需求,實現分層分眾的“全齡友好”文化服務全覆蓋。花園社區“紅潤花園”文化書院,聚焦兒童成長需求,建設鹿非馬社區成長中心和超然書房,精心策劃“國學經典親子誦讀”等活動65場,讓兒童在共讀共賞中汲取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養分。怡心社區“全齡友好”文化書院開設青年夜校,構建“技能提升+文化浸潤”服務體系,常態化開設就業培訓、家政服務、媽媽崗等30余場公益課堂,吸引600余名青年參與。馮家社區相‘馮’藝家文化書院舉辦老年大學,開設“樂享夕陽紅”課堂,設置書法、繪畫、舞蹈、樂器演奏等12門課程,參與居民300余人次,助力打造安享晚年“頤樂園”。
下步,高新區將著眼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文化社區(文化書院)建設水平,推動各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不斷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編輯:劉曉哲 王譽林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