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訊 時代的年輪刻錄著奮斗的榮光。
2018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以開放圖勝勢,以合作謀共贏,濰坊國家農綜區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在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版圖上尋找到新的坐標,成為中國農業開放發展的破局者、先行者。
從“打造全國農業開放發展引領區、農業科技創新先行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目標的提出、落地到深化,從聚焦農業開放發展、推動各類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到加快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濰坊以一域之進,為全國農業開放發展探路。
從推動農業各要素“走出去”謀合作到主動逐鹿海外,從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到成功舉辦中拉農業部長論壇等世界性農業會議,濰坊國家農綜區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持續增強,農業國際話語權和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
開放與創新的動力在濰坊這片具有深厚農耕文明基因的土地上澎湃涌動,中國農業的國際化夢想正在照進現實,濰坊國家農綜區正在成為新時代中國農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壽光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土庫曼斯坦建設的新型溫室(資料圖片)
開放活力迸發
農業進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階段
初秋時節,在壽光市稻田鎮崔嶺西村眾旺果蔬專業合作社的展廳里,一張醒目的蔬菜運輸路線圖格外引人注目。圖上“品質蔬菜 一路向北”八個大字,生動詮釋著這個小村莊的國際化步伐。
“我們的‘崔西一品’西紅柿,今年價格穩定在20元一斤左右,在莫斯科的超市里都是搶手貨。”站在路線圖前,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自豪地介紹。這條北上的“蔬菜絲綢之路”,從壽光出發,經天津、山海關、錦州等節點城市,最終抵達俄羅斯莫斯科,全程冷鏈運輸只需72小時。通過標準化種植、品牌化運營,崔嶺西村的西紅柿不僅在國內高端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更在國際市場廣受好評。
崔嶺西村的發展之路是農綜區建設的一個生動注腳。這條聯通國際的蔬菜通道,不僅連接著田間地頭與海外市場,更承載著濰坊農業對外開放的夢想。
從出口農產品到“模式輸出”,在農綜區的“加持”下,濰坊農業“走出去”已經由單一農產品輸出向全產業鏈構建邁進。
在新西蘭城市奧克蘭的郊外,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連棟溫室拔地而起。來自壽光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團隊,正手把手指導當地工人進行基礎施工。“這個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當地標志性設施農業之一。”壽光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守波介紹,“這是我們在新西蘭建設的第三批蔬菜大棚,像這樣采用壽光先進技術、生產標準及設施蔬菜解決方案的種植園區,已經在美國、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40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272個。我們要把濰坊的設施農業推廣向全世界,并打造成質量過硬、性價比高的代名詞。”
“來自濰坊的農業技術解決了我們的種菜難題,按照標準種西紅柿,產量提高了40%。”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穆可漢德曾在中國留學,回國后,他在家鄉參照濰坊標準建起了蔬菜大棚。在穆可漢德看來,對當地農業的發展而言,先進的蔬菜種植技術和生產標準是重要支撐。
土庫曼斯坦客戶點贊“濰坊制造”。(資料圖片)
在我國農業進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階段的大背景下,濰坊立足農業先發優勢,搶灘新藍海。
如今,在廣袤的歐亞大陸、在葳蕤的美洲雨林、在干旱的中東沙漠,“濰坊元素”正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正如去年舉辦的第三屆中拉農業部長論壇上,有嘉賓評價:“濰坊不僅輸出了農業設施,更傳播了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理念。”
跨越山海、播綠全球,“濰坊智慧”正為全球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數字是發展最有力的詮釋。目前,濰坊農品遠銷148個國家和地區,蔬菜出口量、禽肉出口貨值分別占全國的八分之一、六分之一,檸檬酸、大蔥、生姜、農機、禽肉等產品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涉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展到1480家,出口額從2019年的170.3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94.6億元,年均增長12.1%,已連續4年超過200億元;80多家濰坊農企在海外建設產業園區或研發中心,濰柴雷沃的智慧農機在120個國家馳騁耕耘,潤豐股份的100余家海外子公司全球開花。
今年春天,一群特殊的“學員”走進農綜區。斐濟的農業官員蹲在蔬菜大棚里,認真記著水肥調控的要點;古巴的農場主面對自動播種機嘖嘖稱奇……這樣國際化的交流活動僅2025年上半年就已舉辦10余場,促成意向合作超14億元。
依托濰坊國家農綜區人才學院、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等農業涉外培訓合作交流點,農綜區已累計培訓海外農技人才1.6萬人次,他們學成歸國后,把“濰坊經驗”種在自家田里。正如一位非洲學員所言:“我們帶走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一把打開現代農業大門的金鑰匙。”
深耕“一帶一路”,拓展非洲、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濰坊因地制宜厚積區域發展勝勢,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奮進之姿加速融入世界發展格局。
潤豐農業生產車間(資料圖片)
創新資源富集
農業新質生產力厚積成勢
在濰坊諸城密州酒業的廠房里,一股濃郁的酒香撲面而來。工人們正把一箱箱印著中韓雙語的“魯派清香”白酒裝車,這些“濰坊味道”即將跨海登陸韓國人的餐桌。
以密州酒業為先導,山東清香型白酒首次走出國門。“白酒出口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十分嚴苛,針對產品原料、水源、釀造與加工過程、包裝等環節都有著嚴格的把控與規定。”企業負責人激動地說,“農綜區聯合濰坊海關,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針對性宣貫出口食品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及法律法規,聚焦出口過程中的難點,全程指導我們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加強食品安全源頭管控和成品出口檢測,為順利出口保駕護航。”
不僅是白酒,農綜區高位推進制度創新,實施農產品通關便利化改革,優化出臺45條海關監管措施,創新出口蔬菜TIR通關模式,運輸時間壓縮50%、運輸成本降低38%,促成清香型白酒、鮮食葡萄等16類農食產品實現首次出口。
制度集成創新是推進高水平開放、推動改革落地的重要抓手,濰坊以制度創新搶占發展先機、構建競爭優勢——
創設北方唯一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通關便利區,設立農綜區粵港澳大灣區(橫琴)優品出海基地,認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64個,“濰坊農品”加快進入大灣區市場;
創新建設農業服務貿易全球商通中心,為企業提供供求信息、產品發布、展覽展示、金融保險、檢測認證等一攬子服務,帶動農業服務貿易全產業鏈發展;
建成全省唯一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在全國率先實施畜禽活體抵押登記業務,完成各類農村產權交易2.2萬宗、盤活資產300多億元;
建立全國首個食品農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成功應對國際技貿壁壘9次,惠及全國農產品超200億元;
推動匠造檢測公司與新日本檢定協會簽約,在檢測標準、方法和技術等方面互通共享,首次實現中日農食產品第三方檢測結果互認。
制度創新帶來的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厚積成勢,鮮棗搶灘阿聯酋、抹茶綻放馬來西亞、魯派清香白酒飄香韓國……一個個“首單”“首張”“首筆”“首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探索實踐著促進農業開放發展的新體制、新措施和新模式,將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轉變為新時代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發展勝勢。
青州華盛農業的種質資源儲備庫
產業動能強勁
繪就現代化大農業新圖景
果園里,飽滿的果實壓彎了枝頭;田野間,挺拔的玉米稈整齊列隊;漁港邊,鮮活的蝦蟹正裝車發往各地……初秋時節的濰坊,處處豐收圖景。
在位于濱海區的茂森農牧(濰坊)有限公司肉牛產業園里,牛耳朵上的黃色耳標格外醒目,這是它們“國際血統”的證明。園區通過引進澳洲、南美等地的安格斯肉牛胚胎、種母牛,利用胚胎移植等高端生物技術,精準篩選攜帶優良基因的個體,提高選育精度與效率,避免傳統育種的盲目性。目前,已引進安格斯肉牛4000余頭,正依托農綜區政策優勢,著力打造“優質種畜資源育種引種基地”,構建完整的全球肉牛產業鏈。
在山東濰坊潤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動生產線上,各種各樣的差異化制劑經自動灌裝、旋蓋、貼標、打包后,變成不同功效的高端植保制劑,從濰坊出海,走向全球。
在山東魯豐集團有限公司食品加工車間內,一條條生產線高速運轉,肉雞、蔬菜等農產品在這里通過加工、制熟、冷凍、包裝等工序后,最終將端上“國際餐桌”。
安丘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深耕全球市場,黑蒜、竹筍、板栗等六大系列、35種產品暢銷日韓等國家,普通的獨頭蒜經過90天的發酵、精選和包裝等多道工序后走出國門,售價由每公斤20元提高到200元。
廣袤沃野遍地生金背后,是濰坊強勁的產業動能。
以現代化大農業為方向,濰坊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協同發展,推動農業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三鏈重構”,實現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目前,已經培育形成糧食、蔬菜、畜禽、花卉、苗木、瓜果、種子、農機8大優勢產業集群,其中,蔬菜、畜禽、農機、玉米、花卉5個全產業鏈規模超千億元,農業優勢和競爭力更加鮮明。
坐擁雄厚的產業基礎,濰坊立足農綜區,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打造農業合作新高地,為全國農業開放發展探路。
農業揚帆,破浪遠航。
從一粒種子的破土萌發,到一條產業鏈的縱深延伸;從一方沃土的精耕細作,到全球市場的開疆拓土,濰坊國家農綜區始終堅定扛牢使命擔當,持續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在萬里碧濤間繪就中國農業國際化的壯闊畫卷。
來源:新派客戶端
編輯:王譽林 劉曉哲
一審:賈春毅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