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網紅養生法 當心破財又傷身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于哲
據《北京晚報》報道,眼下正值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三伏曬背祛寒濕、居家艾灸驅冬病、斷食辟谷排毒素等在社交平臺上廣為流傳的網紅養生法熱度飆升。但是,曬背曬進醫院、斷食引發暈厥、過度鍛煉致急性腎衰竭等案例屢見不鮮。對此,醫生提醒,這些方法并非人人適合,不要盲目跟風,當心養生變傷身。
近年來,隨著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醫學科普效應的釋放,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日益提升,越來越重視個人養生。
養生是一種綜合性的健康管理方式,涉及飲食、運動、心理、作息等多個方面。但是一些網絡主播舉著“健康”大旗,將復雜的醫學體系簡化為“萬能公式”:曬背15分鐘治百病、艾灸越燙越有效、斷食三天即可排毒……這種粗暴的“一刀切”邏輯,實則背離了醫學科學,反而成為危害健康的利刃。
更需警惕的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主播與商家合謀,將養生包裝成“速效神話”。他們刻意放大成功個案,隱瞞風險與禁忌,用“親測有效”“某某機構認證”等標簽誤導公眾,在分享養生“經驗”的同時,變相植入各類保健品、養生器材變現,而最終買單的卻是消費者的健康。
網紅養生熱的背后,是當代人對健康的深切焦慮。快節奏生活、亞健康狀態、慢性病低齡化,催生出對簡單高效養生方法的渴求。買網紅同款保健品、充值網紅養生館、遵循網紅作息表……這種形式主義的“偽自律”,本質上是用消費行為緩解焦慮,卻忽視了養生的本質:它是需要長期堅持、個性化調整的生活方式,而非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
面對網紅養生熱潮,大眾一定要保持理性,確保頭腦清醒,不要盲目跟風、迷信,避免養生變傷身。首先需要重塑認知:養生不是“網紅打卡”,而是“私人定制”,每個人的年齡、病史、生活習慣等,都是制定養生方案的關鍵變量。更重要的是,公眾需培養科學思維,面對紛繁的養生信息,多問“是否適合我”“有無科學依據”“風險在哪里”,要知道健康無捷徑,理性才是最好的防護盾。另一方面,平臺應嚴格把好此類信息的審核關,堅決禁止編造、發布、傳播不實信息或實施不當行為,切實守護好公眾健康安全。
三伏天烈日仍在,但盲目養生不應“高燒不退”。擦亮雙眼,讓養生回歸辨證施治的本真,讓科學理性成為健康管理的基石。
編輯:平小娜 王潔鈺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